弘扬红色文化精神,创建红色文化产业,助力乡村振兴,实现强国之魂。大家好我是红色传承人郝文武,这里是南下支队红色传承117讲:今天探讨的话题是,忠诚于信仰、忠诚于主义的英勇将领之一陈赓将军。
今天我们聊聊陈赓将军,为了准确的描写革命人物,我们尽量提供真实、准确的信息,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人物的历史背景和经历。
陈赓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,黄埔军校一期毕业。他在军事上有着出色的指挥才能,深受蒋介石的赏识。然而,他对蒋介石的政治立场和作风感到不满,最终选择了离开国民党并投身革命事业。他参加了红军,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他的军事生涯充满了英勇和牺牲精神,为中国的独立和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今天我接着说说陈赓将军。陈赓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的,在黄埔军校的辉煌时期,有“黄埔三杰”的美誉,其中公认的三杰包括蒋先云、陈赓和贺中韩。陈赓在黄埔毕业后,因其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,深受蒋介石的赏识。蒋介石甚至将陈赓所在的连队调为总司令部的警卫连,并任命陈赓为连长,负责保卫他的安全。
在1925年第二次东征期间,形势变得异常紧迫。第30军与广东军阀灵虎的队伍发生了冲突,被围困在华阳附近。在这个生死存亡的时刻,蒋介石依然顽强地站立着,大声呼救。陈赓看到这种情况,毫不犹豫地背着蒋介石跑了三里多路,直到跑到河边上船摆渡,过了河才算是脱离危险。蒋介石后来感慨地说,如果张总理在天之灵的话,他一定会出奇制胜,转危为安。然而,他知道实际上是陈赓救了他一命。基于这种关系,如果陈赓留在国民党内,他的前途一定会光明似锦。但是,陈赓从内心深处对蒋介石持有不满的态度。
在2005年,一位从台湾归来的国民党军人抵达大陆,并前往陈赓的住所。踏上陈赓曾经的故居时,不禁让人回想起两人之间的那段深厚而复杂的历史。据说,陈赓当年对蒋介石的轻视,其实源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。在作战指挥的间隙,蒋介石喜欢打开收音机,聆听上海的故事。对陈赓而言,这样的举动显示出蒋介石并非一个真正的革命者。因此,陈赓决定离开蒋介石,他编织了一个理由——老母病重,需要回家照顾。
离开后的陈赓,先是前往苏联深造,然后再度回到上海,加入了周恩来领导的特科红队。1931年,在鄂豫皖苏区的战斗中,陈赓在第4次反围剿中英勇负伤。由于鄂豫皖苏区医疗条件有限,无法治愈他的伤势,于是决定将他秘密转移到上海。然而,就在陈赓抵达上海之际,恰逢顾顺章叛变,顾顺章毫不犹豫地指认了陈赓。
当蒋介石得知陈赓被抓的消息时,他欣喜若狂。在蒋介石看来,这是一个劝降陈赓的绝佳机会。一天,蒋介石身边的人带着喜悦的心情告诉陈赓,校长要来看望他。但陈赓坚决拒绝见面。来人无奈地说,委员长已经到了门口,你不见也得见。
当蒋介石走进病房时,陈赓迅速抓起一张报纸挡住自己的脸,对蒋介石置之不理。蒋介石瞬间明白,陈赓并不愿意见他。于是,他只好默默地离开,走向病房的走廊尽头。
这位国民党军人的到访,让陈赓的过去再次浮现在人们眼前。他们的故事,不仅仅是个人的恩怨情仇,更是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的缩影。
蒋介石一辈子杀我党无数,但他唯独放了陈赓,他知道杀了陈赓无法向身边人交代,无法向天下人交代,杀了陈赓以后,谁还愿意舍命救他蒋介石呢?就这样,陈赓保住了性命,继续为了心中的信仰弃蒋而去,继续革命。中国近代以来,没有哪一个政治团体像中国共产党这样,拥有这么多的为心中的主义和心中的理想而愿意抛头颅、洒热血,前赴后继、义无反顾、舍生忘死的有志之士。他们不为官,不为钱,不怕苦、不怕死,只为主义,只为信仰,便可托付一生。
在1946年3月,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对延安进行了访问,他的随行记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共产党的政治中枢。在延安,他们发现,这个词汇——“人民”——无处不在。无论是在日常的交谈中,还是在重要的会议上,我党总是频繁地提及“人民”。他们谈论如何为人民服务,如何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的力量,如何深入到人民中去,如何向人民学习。这些并不仅仅是一句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。
1949年,当蒋介石反思为何失去大陆时,他深刻认识到,所有的失败原因都可以归结为政治原因,而军事因素并非决定性的。作为一个政治人物,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失败之处。他总结共产党的优点时,列举了七点:首先是组织严密,其次是纪律严厉,再次是精神高度紧张,第四是手段果断彻底,第五是军政公开透明,第六是办事严谨调查,最后是决策果断,主意明确。
这些优点不仅仅是共产党的特点,更是他们在人民中赢得信任和支持的关键。他们的成功,源于对人民的深深热爱,源于对人民利益的坚决维护,源于对人民期望的积极响应。这一切,都在他们日常的言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,也成为了他们走向胜利的重要基石。
谢谢大家。今天就讲到这里,我们下期再见!